校堂歌丨我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不要只纸上谈
发布时间:2025-11-17 10:17
天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校堂歌》系列中,我们将参观天津大学校史馆,通过丰富的史料感受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承。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仿佛时光隧道的历史长廊,墙壁上雕刻着重要的历史节点。时间回到130年前,1894年至1899年的中日战争失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时任天津海关总署盛宣怀提议设立新学校。经直隶总督王文绍批准,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成为。天津大学历史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曹海燕:在纪念馆开篇,盛宣怀提​​出,自强之道在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之道在于建立人才。首先是学校。当时北方沿海地区统称为北洋,这所新大学被命名为北洋大学堂。北燕大学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第一个录取通知书、第一个大学文凭。此外,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研究院,培养了第一批工程研究生,建立了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引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几十年来,学校的名称和地点几经变更。直到1951年,学校才正式定名为天津大学。同时,学校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校训。校歌“不要纸上谈兵,要改造中国”的字句,清晰地体现了学校的精神传统。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寻找事实真相是什么?校歌唱的是“为祖国建设”。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强国。应该逐步进行。这就是我们最终总结的“民族之所需、世界之大志”。事实上,这是我们中国大学建设精神的体现。这所大学为强国而生,辛勤耕耘。近一个世纪前两种文化博物馆的珍宝。一张是茅以升校长亲自批改的学生作业,一张是机械系学生绘制的手绘设计冲孔图。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丝不苟、一丝不苟至今仍让参观者印象深刻。百岁校友周政历历在目,尽管抗战时期学校迁往西北,条件十分艰苦,但尽管困难重重,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却没有降低。天津大学校友周正:自己做一块钢板,围成一个圆圈,插入墨水瓶口,用棉签灌满煤油,点着。这就是所谓的“午夜加油”。作业很多,即使晚上写作业也可能完成不了。你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校史馆内有两堵光影墙,记录了从1930年代、1940年代的钱塘江大桥、攀枝花铁矿到建国后的“两弹一星”和油气勘探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其中有许多天大校友的贡献。著名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故事原型之一就是北洋大学校友林志远。创办企业前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并成功设计了天安门广场第一根电动旗杆。天津大学历史博物馆学生解说员薛伯云:22.5米的旗杆要求国旗完全升起和降下。这是旧工业体系下sa之前没有做到的。比如校友林志远,就是无数天天大人的榜样。也鼓励像我这样的新天成年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爱心奉献给母亲需要的领域。这台老车床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负责航天计时技术的研发;这个反应器见证了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突破青霉素提纯瓶颈的艰难过程。无论条件多么困难,只要国家有需要,天盛就会迎难而上。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原院长金世久:脉冲的发展历程用于国家航空航天和火箭发射的电源和音叉振荡器要求很高且不易加工。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我们。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把它实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宫俊波:当时国产青霉素和进口青霉素在质量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中国以前没有人做过药物结晶,完全是空白,但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会做。我们从技术落后、质量落后到逐步领先世界。校史馆也是一种精神纽带。以前单独参观的学生和分批的志愿者解说员,现在已经成为学术骨干,有的成为科研骨干。大型科学装置、水下滑翔机、智能电网、脑计算等各个领域界面上,天大人正在共同努力,展现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天津大学学生王子轩:我从心底里感到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和自豪感。在每一个领域,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热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天津大学医学院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刘秀云:2010年到2012年我在这里当讲师,当时老先生画的工程图比我们现在在电脑上画的要好。追求完美的精神会给人新的动力,激励人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传承老一辈的精神。展览的最后是一面充满温馨的信息墙,每个校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 (央视记者 潘红旭 季洽ng、雷彪和杨宇) 编辑:聂越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